中国传统八雅文化,包括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八雅先生说:“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根本素养,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谓:
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
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茶者陶冶情操,善花者品性怡然。
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狭义
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
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
六书”,是指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
笔法、字法、构法、
章法、
墨法、
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广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
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
毛笔、
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
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
墨汁、
粘合剂、化学剂、
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
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
篆书体(包含
大篆、
小篆)、
燕书(包括燕行)
隶书体(包含
古隶、
今隶)、
楷书体(包含
魏碑、
正楷),
行书体(包含
行楷、
行草),
草书体(包含
章草、小草、
大草、标准草书)。
起源
中国的
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
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
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
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
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
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
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
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
二里头文化和
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
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
甲骨文、
金文演变而为
大篆、
小篆、
隶书,至东汉、魏、晋的
草书、
楷书、
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
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
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
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商至秦末
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
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
书法体相续出现,有
甲骨文、
金文、
石刻文、
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
篆书、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五种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
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秦代
开创书法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
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
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
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其中《绎山石刻》、《
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
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
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
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
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
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东汉
求度追韵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
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
瓦当玺印文和
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
碑碣云起,”是
汉隶成熟的标记。在
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
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
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
封龙山》、《
西狭颂》、《
孔宙》、《乙锳》、《
史晨》、《
张迁》、《
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
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
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
崔瑗的《
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
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
碑刻和
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
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
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
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
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
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
正书、
真书,由
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
荐季直表》、《
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
二王(
王羲之、
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
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
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
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
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
陆机、卫瓘、
索靖、
王导、
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
羊欣、齐之
王僧虔、梁之
萧子云、陈之
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
伯远帖》《
快雪时晴帖》《
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
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
南朝。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隋唐五代
求规隆法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
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
丁道护的《
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
龙藏寺碑》等。
唐代书学鼎盛
唐代文化
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
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
行书、
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
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
欧阳询。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
张旭,
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
草圣”,
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
贺知章,
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
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
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
沈传师。
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
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朔二王,
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
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
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
国子监、
太学、
四门学、
律学、
书学、
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等;中唐的
颜真卿、
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
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
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
颠张醉素”(
张旭、
怀素)之
狂草,
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
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
朱全忠灭唐,建立
后梁,由此历
后唐、
后晋、后汉、
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
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
李煜、
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
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
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极高的
蔡襄和自出新意的
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
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
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
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
吴说、
陆游、
范成大、
朱熹、
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
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
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
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强调有意之意。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
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
赵体”与唐楷之
欧体、
颜体、
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
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
结字的体态。
明朝书法艺术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
台阁体”盛行。
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
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
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
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
朱克。和
祝允明、文徽明、
王宠"三子"。
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
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
文征明、
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
张瑞图、
黄道周、
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
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清
抒情扬理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
帖学与
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
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
张照,
刘墉,
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
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
阮元,
包世臣。
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
金农、
张船山、
邓石如、
何绍基、
赵之谦、
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
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近现代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近现代书坛,仍然是碑派占主流地位。但和晚晴碑派不同,取法汉碑和上古篆书的书法家在这一时期较多。
很多书法大师如
林散之,
沙孟海,
陆维钊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从事书法创作,但直至
文化大革命之后他们已近耄耋之年才以书法闻名。1949年之后到毛泽东去世的近三十年时间内,书法基本上不受重视。当时的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建设一个新中国。书法被认为是旧传统的代表。
近代书法艺术的色彩斑斓,与其书家队伍的空前复杂有直接干系。或许因距离太近,这段风景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清晰明透。
五种书体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1]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