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换个角度来看,敢投国家级展览的,当然必已经有一定的把握和自我认定。而有六万人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已经达到全国级的高端水平,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与高手一争高下。这样的自信,在其他协会里极其罕见。即使是与书法同类属性的篆刻,全国统算起来,投稿量也不超过三千左右,根本不可能有一万两万初学刻印者胆大妄为,敢不顾自己水平、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投稿国展篆刻。
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当代书法界是在认知上出了大问题,尤其是在书法这一独特的、好不容易争取到艺术身份地位的领域。因为没有一个艺术领域,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影视,没有一家是可以有六万人都坚持认为自己有资格有水平有能力,可以在全国级平台上有参展获奖,甚至争金夺银的竞争力,并且毫不退缩、坚持身体力行、不约而同地坚持投稿这一行为的。
研究这一现象,是推行书法“美育”、“审美居先”亦即是大学书法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更不是写字技能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思想“热身”前提。
P.4642《旃罽胡桃帖》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六万投稿者的大多数,是“写字”家而不是“书法”家。只不过在过去,对前后衔接的两者不分彼此;又因为“书法艺术”本是从“写字”之源而来,易于混淆;而我们当下的理论家又缺少在这方面的澄清、纠谬、正本清源的辩证成果,遂使得直到目前,整体观念上还是处于混淆、混合、混乱状态。在“书法”观念建设上严重滞后,这是严峻的现实,不必讳疾忌医地先加以否认。
写字是技能教育,书法则首先是“美育”。在世界各国文字中,中国汉字是最美的。从“六书”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开始,中国汉字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应用追求的简、繁、再简、再繁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美的遗传基因和元素。所以,在各国文字中若论美感,中国汉字当推第一。
但这是汉字作为物质载体的、先在的、客观存在的美,而不是艺术创作中今天和将来每个书家主动创造的美。
唐 孙过庭《书谱》(局部)
我们静下心来反思,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确实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厚重的一门——书法艺术,尤其是在“美”的认知这一块,有缺失。古代社会除了文盲,人人都要学写字;但不会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艺术家”。因此,学写(毛笔字)等于学艺术,这个等号也同样不能成立。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对书法美育的认知教学,而等到高等教育阶段,很多院校开出了书法专业。试想一下,如此培养出来的,大部分确实只能是“写字家”,这多尴尬!更不要说数量极大的书法爱好者了,他们更彷徨,到底怎样的“字”,才算是书法?